在 AI 相關概念股的帶動下,美國和台灣股市都走出了一波行情;聯準會雖然提到今年可能還有兩碼的升息空間,但至少暫停了一次(連續升息 20 碼之後,呼~),讓投資人有點喘息的空間。
2023 年過了一半,股市表現得非常亮眼,下半年還會繼續走高嗎?身為一個退休族,我做了什麼調整?希望這篇半年回顧文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出乎意料的上半年
去年股債同步下跌,科技股更是重災區,不論是大型或小型科技股都下跌了30~70%;因此,2023 年初的反彈可以預期,也能理解。沒想到休息兩個月之後,五月至六月的漲幅更誇張,特別是 AI 概念的 Nvidia 更是一路狂漲,完全沒有要休息的意思。
(美股上半年漲 16%,但代表科技股的 Nasdaq 漲了 32%…)
相對於股市,債券的表現就比較一般。雖然有升息即將進入尾聲的利多,但是今年以來的漲幅不到一個百分點,多數人仍在觀望七月份的聯準會決定。
去年九月至今的資產變化
(受惠於股市的上漲,整體資產在這兩個月內上漲了 4.7%)
從離開職場至今,資從 1,000 元成長到 1,071 (中間經過了十個月的淨花費),幾乎可以斷定能夠平安地度過第一年。
這兩個月最大的動作是賣出部分台股,買入債券,讓整體股債配比更符合原始的預期 (再平衡)。
從上表可以看出,即使賣出了部分的台股,實際佔比仍舊偏高,可能在年底時要再進一步調整。
- 持有了 14 年的股票要賣出時,心中居然會有點不捨…
- 美元匯率目前偏高,所以 (賣台股→換美元→投資美債) 這條途徑目前不划算,代表接下來的生活資金可能從台股股利而來 (也可能賣台股),美股的股利可能留著增持美債或美國股市
資產漲跌的影響
股票上漲,是否代表每年可以花用的資金也跟著上漲呢?很不幸地,這個答案是 No
舉例來說,原本的資產如果是 1,000 元,每年預計的生活資金是 3%,代表一年可以提領 30 元出來使用;如果資產上漲到 2,000 元 (兩倍),我們的生活費可否同樣變成兩倍,提出 60 元出來使用呢?
股票漲漲跌跌,今年漲 20%,可能明年也會跌 20% (要相信長期向上),但我們的生活費用禁不起這種折騰。比較正確的做法是跟著通貨膨脹調整。
例如,2023 年通膨比較高,可能一年上漲 5%,所以原本的 30 元可以增加為 30*(1+5%) = 31.5 元;如果接下來的通膨稍微低一點,例如一年上漲 1%,原本的 31.5 可以再稍微調整成 31.5 *(1+1%) = 31.815 元。
換句話說,無論資產上漲與否,每年能使用的資金並不會跟著上漲;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忘記股價,專心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ps. 雖然心中對未來的經濟有所疑慮,但我只是稍微提高了債券的比例,整體資金仍然留在市場內,這是因為 1) 我對經濟的看法很可能是錯的;2) 即使經濟真的往下,也不代表股市會跟著向下,很有可能股市已經在去年先行反應完畢了;3) 資金離開市場之後還要看對時間回到市場裡,看對一次都很困難了,更何況是連續看對兩次,所以,小幅度的再平衡沒有問題,大幅度的撤出股市則沒有必要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可以參考: 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只跟著通膨增加那意味著不會提升生活水平
資產都翻倍了 我感覺可以適當多花一點也是頗合理
或是資產除掉通膨再取3%?
若該年資產變兩倍 該年通膨5%
最高花費 2000/1.05*0.03=57.14
維持生活水平的花費 30*1.05=31.5
在這個區間內應該都算合理
若不幸縮水20%
維持生活水平的花費依舊是31.5
資產3%開銷則是
800*0.03=24
實際上只能過著0.762倍前一年生活水平才能達到只花3%
資產縮水時也必須忍受向下調整的不適
狀態好時最好增加有彈性的支出 而不是固定支出
的確,4% 提領法則 (或者較保守的 3% 提領法則) 目的是要「成功」度過漫長的退休階段;
所以追求的是安全,必須保證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會在死前先把錢花完。
因此,使用 3% or 4% 提領法則最後都會剩下很多錢,這沒什麼不好,因為這就是它的最初目的。
只是,生活水平在可以提高的情況下卻強迫自己縮衣節食,的確不是個聰明的做法,
我最近看到 Rachet-rule,感覺可以在確保安全退休的情況下提高生活的水平,
有空也許可以寫一篇文章專門研究一下:
https://www.kitces.com/blog/the-ratcheting-safe-withdrawal-rate-a-more-dominant-version-of-the-4-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