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幣圈就聽過「珍惜生命,遠離合約」這句話,那時懵懵懂懂地知道合約就是一種槓桿,就像股票市場的期貨或是選擇權,是一種以小搏大的工具。
混了幾年幣圈之後,對合約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也有了不少的實戰經驗;本文主要介紹兩種交易所的合約交易,並在最後分享「打不過就加入對方陣營」的投資方式。
為什麼有合約?
合約的原文是 Futures,跟股票市場的期貨是同一類工具,都需要用保證金交易,都是一種槓桿;投資人可以用 1 萬元的資金去做 2 萬元,甚至 10 萬、20萬、50 萬或 100 萬元的交易。
所以合約的槓桿倍數可以高達 100 倍
原意是保護你的資產
當你手上有 100 萬的現貨 (例如 100 萬元的 BTC),基於某些原因不能賣掉,而你又擔心短期內會有下跌的風險導致損失時,你可以用 1 萬元的資金開 100 倍的槓桿去做空:
- 如果市場如預期地下跌了,現貨部位的損失可以用合約上漲的部位抵消掉
- 相對地,如果市場上漲了,現貨賺的部分也會被合約的虧損吃掉
- 不論行情如何波動,你的總資產都不會有大幅變動
- 這種行為叫做避險(或者叫套保)
也是投機的工具
人性是貪婪的,既然我們可以用 1 萬元去做 20 萬(甚至更高)的交易,在沒有現貨部位需要保護的情況下仍然去從事合約交易,這就是投機的行為。
市場需要有長期的投資者,也需要有短期的交易者,而合約就是短期交易者經常使用的工具;有各式各樣的投資人存在,市場才會更健全,流動性也會更充足,商品的價格才會趨於正常。
就像股票投資,不可能所有人都持有不賣,一定要有當沖客和使用期貨、選擇權的投資(投機人)才能活絡整體市場。
只不過,很多投資人一上來就想以小搏大,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買賣什麼,再加上追高殺低的人性,合約就成了割韭菜的最佳代言人。當然,許多合約宣稱不論牛市或熊市都可以讓投資人賺錢 (牛市做多、熊市做空),推波助瀾之下,合約成了投資新手的第一站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心化交易所
合約交易需要有保證金,所以需要有公正的第三方先收下你的保證金,才可以進行交易。目前最大的合約交易所是 「x 安」,網路上有許多教學文,在此省略一萬字。我想談談這種「中心化交易所」的缺點。
理論上,交易所的功能是媒合,讓做空和做多的投資人有一個地方進行博奕,交易所再跟投資雙方收取手續費。但中心化交易所最大的問題是不透明,有裁判兼球員的嫌疑;因為交易所完全掌握交易者的投資部位,如果可以操縱價格,交易所很容易 (也很有動機) 從中獲利。
舉例來說,你開了一個 100 倍的合約想要做多 BTC,而市場上的行情也的確如你 猜測 預測地上漲了,照理說你應該可以開開心心地領錢才對,但許多例子都說明不是這麼一回事。
交易所裡的 BTC 的價格只是”參考”市場的行情,針對上面做多的例子,交易所的 BTC 價格可以先下跌幾秒鐘,讓你的合約產生虧損,虧損到爆倉(也就是保證金賠完),再往上拉到符合市場的行情;這種狀況被稱為「插針」,因為在 K 線裡會看到一根長長的下影線,就像是一根針 (插針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向下讓做多部位爆倉,向上則爆倉做空部位)。
結果就是你的方向看對,最後卻是賠錢收場。
區塊鏈的特色之一就是訊息透明,既然中心化交易所有不透明的可能,自然就會衍生出「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滿足合約交易的需求。
去中心化交易所
「去中心化」本身就是一個不容易懂的概念,相關的訊息可以參考這裡。
一個簡單的實例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最大特色就是「透明」,所有的訊息都可以在鏈上資訊得到,你可以知道有多少人看多或看空(甚至是哪些錢包在做多,哪些錢包在做空),他們的持有部位分別是多少,槓桿的倍數,已經持有多少時間,目前是獲利或虧損等等所有訊息。本著實驗的精神,我下海實際操作了幾個星期,究竟是賺錢還是賠錢呢?以下就是我的分享:
這個範例是用 0.2 個 BTC 做為保證金(也稱為抵押品 Collateral),它目前的價值是 6,165 元;我用了三倍的槓桿,也就是跟”莊家”借了 0.4 個 BTC,所以我的曝險部位總共是 0.6 個 BTC:
- Borrowing Fee: 借 BTC 需要利息,兩個星期的利息總共是 39.92 元,這部份要付給「莊家」
- 買進之後幣價上漲,在扣掉上述利息之後,帳面上的獲利是 153.81 元
- 除了「莊家」之外,市場上的投資人有看多和看空的兩派人,人數多的一方要付「資金費率」給人數少的一方以維持永續合約的平衡;目前看多的人數比較多,我要付 62.72 元給看空的投資人
- 如果我要關閉這個合約,必須要付 16.64 元給莊家,當做手續費
對投資人而言,#1 和 #4 是必須要支付的費用,而且都是支付給莊家;#3 取決於多空雙方的人數,可能正、可能負,與「莊家」無關;比較 tricky 的是 #2,如果你的方向看對了,你會賺到錢,如果方向看錯了,你會賠錢,只是,你賺賠的對象並非另一方交易者,而是「莊家」。
截圖的當下是賺 153 元,但多放了兩天之後幣價向下,原本賺的部位很輕易地變成了負數…
實驗完畢之後就趕緊認賠關倉了…
實際操作後的心得
- 合約不是個可以長期投資的工具,利息或資金費率看似不多,長期累積下來卻是相當可觀的負擔 (以上面的數據來說,利息的年利率大約是 8%,資金費率的年利率大約是 13%)
- 時間通常不是合約交易的朋友,在承擔賠錢風險的情況下還要承受利息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成為輸家
- 非避險而為之的合約交易跟賭博有 87% 相似,而賭博的最大贏家通常是賭場,從上面的例子看來,莊家的贏面的確非常大(固定收利息跟手續費)
- 「十賭九輸」說的是賭場裡的賭客,但在合約市場裡也通用,追高殺低的「人性」在此展露無遺
- 有個研究說,「損失造成的痛苦是獲利帶來快樂的兩倍」,我親身的經歷完全可以佐證這個結論;幣價上漲時沒帶來太多快樂,大多數時間都在痛苦中度過… 最痛苦地莫過於時時關心幣價,深怕一不小心的大跌會造成嚴重損失,反而失去了最寶貴的時間與注意力
既然打不過「莊家」,我們有沒有可能成為加入它?
話說回來,去中心化的交易所裡,誰才是「莊家」呢?
誰是莊家?
在接觸區塊鏈之後,真心覺得這個世界上的聰明人很多,而且愈是有利可圖的地方,愈有絕頂聰明之人。
合約的交易所必須要有人「作莊」,也就是提供資金(或是加密貨幣)讓投資人來借貸進行交易;我們可以假想有一群人(項目方),寫了一個程式(智能合約),創造了一個平台,讓想成為「莊家」的投資人把錢與加密貨幣存到這個平台裡,有了初始資金之後,就可以開放給想操作合約的投資人進來借貸投資。
整個過程的最聰明之處在於,原始的項目方完全不需出任何資金,只是提供一個令人信賴的第三方平台讓各方投資人在此進行交易,項目方只需要躺平收手續費即可。
- 當然,項目方必須投入程式開發的資金還有運營與行銷的費用
- 項目方與莊家不是同一群人
- 「莊家」其實就是一群投入初始資金的投資人
- 「莊家」賺到的錢要分一部分給項目方,所以項目方完全沒有風險
- 「莊家」的風險在於「賭客」有可能大賺,就像賭場有可能輸錢給賭客一樣
(只是,你看過長期下來賠錢的賭場嗎?)
其實加密貨幣裡的「莊家」還有一種風險,就是幣價下跌的風險,因為「莊家」幾乎等同於持有一半的現金和一半的加密貨幣,所以加密貨幣下跌時,「莊家」的資產會跟著下跌
結論
合約理論上是一種避險的投資工具,必須妥善使用才能發揮它的功效;如果被拿來當作以小搏大的賭博工具,很可能會讓投資人傾家盪產,投資人務必小心再小心。
區塊鏈是個神奇的國度,如果你覺得做「莊家」的勝率很高,有不少的平台可以讓你成為「莊家」的一份子。只不過,身為投資人,你必須清楚知道自己在買賣或投資什麼,否則通常都是鐮刀下的韭菜。
本文純粹是心得分享,而非投資建議。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可以參考: 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借貸平台當莊家還有一個我認為最可怕的風險 就是”倒債”
抵押品流動性出問題時, 倒債的風險加劇嚴重,
某”一個”抵押品標的出問題, 整個平台都面臨崩潰
有些加密貨幣的籌碼過於集中, 這凸顯了流動性的不足, 實在令人擔憂
如果想要參與做莊
最好調查下 是否只使用流動性好的資產做為抵押品
目前看到只使用 BTC + ETH
頂多再加 BNB 做抵押品
BNB 的風險的確比較大
惡意的治理(項目方)也是風險:
可以參考一下 USDN / Vires.finance Rug後續整理
https://twitter.com/WazzCrypto/status/1673057800027779072?s=20
之前也踩過 USDN 的雷,從此對算法穩定幣有了戒心
只能說,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