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持續升息,截至十一月中為止,聯準會已經升息了 15 碼,把原本趨近於零的利率在三季之內拉升到將近 4%,市場上也出現了 4.7% 年利率的美國債券 (十月底時甚至有 9.x% 的IBond,可以參考這個網頁,2022 十一月到 2023 四月的利率是 6.89%,我對它沒有研究,請自行參考),身邊也有不少的朋友在問現在是否可以買債券?(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害怕戰爭,看能不能把資產轉移到美國),這篇文章想要探討這個問題:「現在是 all-in 美國債券的時機嗎?」
先說我的結論:
- 如果你真心想賺一年 4.7% 的報酬,現在買美國債券的確是個好時機
- 如果你一方面想賺 4.7% 的報酬,另一方面想著明後年降息之後可以賺到債券升值的價差 (債券利率跟價格大致是反向變動),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 all-in
美國債券
美國債券有很多種,一般是指政府公債,但政府公債也有短期、中期與長期之分,在此我以 Vanguard-BND 這檔中期債券舉例,相關資料可以在這裡找得到。
首先來看看幾個重要的資訊:
- BND 屬於中期債券,根據定義,中期債券指的是兩年到十年內會到期的債券
- 費用率 (Expense ratio):0.03%, 非常低的費用率;台灣的債券型基金常常是 0.5% 以上,差了一個數量級
- 今年以來的表現 (YTD returns):-14.19%,很慘,升息除了影響股市,債券也下跌了很多 (所以才會有人想要低接,甚至 all-in)
再來檢視幾個重要的數字:
- BND 是這支基金,Benchmark 是 Bloomberg 中期債券指數,用來比較與參照
- 最重要的是 Yield to maturity,也就是你買了這支基金之後,如果拿到期滿,你可以拿到多少年化報酬,目前的數字是 4.7% (要注意,重點是要拿到期滿)
- Average effective maturity:因為此基金是中期債券,持有的標的是 2~10 年的政府公債,所以平均有效期間是 8.9 年
- Average duration:跟上面的 maturity 不同,duration 代表的意義是市場利率變動 1% 時,本基金的價格大約會變動多少百分比;6.5 years 代表的意思是,如果市場利率再漲 1%,本基金的價格會下跌 6.5%;反之,如果市場利率跌 1%,基金的價格就會上漲 6.5%
現在可以買美國債券嗎?
如果你看中的是 4.7% 的年報酬,而且願意持有8~9 年,你的確可以買這樣的債券。但要注意幾個風險:
- 利率繼續上漲:如果目前的 4~5% 利率不是終點,聯準會繼續升息到 6%,甚至更高,這樣的債券型基金價格會往下掉 (利率漲 1%,價格跌 6.5%),很有可能是賺了利息,但是賠了價差
- 通膨止不住,比想像中更嚴重:萬一通膨沒有降到聯準會期望的 2~2.5%,而是一直維持在高檔,例如 5~6%,代表基金的實質報酬率 (名目報酬減去通貨膨脹)會變成負的,長期下來的投資績效會很差
- 如果利率跟通膨都穩在目前的區間,但是接下來幾年股市回穩,展開另一輪牛市,你的資金會卡在債券市場中動彈不得,錯過了股市上漲的報酬
很多人期望的是既能賺到穩定的高報酬 (年化 4.7%),又能在降息的循環中賺到債券價格的上漲,一魚可以雙吃,何樂不為呢?但是,沒有人能保證升息會就此停止,明年或後年就會開始降息;甚至,就算開始降息,也不保證債券價格就一定會往上走。所以,現在 all-in 美國債券有一定的風險。
那麼,有沒有比較好的應變方式呢?
投資不需要 all-in 單一資產
想要 all-in 債券可能是覺得股市風險太大,想要找個資金的避風港,「退可守」的同時「進也可攻」,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投資不是非黑即白,沒有人規定一定要全部拿來買股票或是全部拿來買債券,比較好的做法就是資產配置,把一部分的資產放在股市,另一部分資產則放在債券中。
舉例而言,你可以把 70% 的資產放在股市裡,參與企業的經營,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另一方面,30% 的資產可以放在債券中,做為資產配置的緩衝與保護。雖然在過去兩年裡,股市大幅成長,這樣的配置會降低你的報酬率,但是,遇到 2022 的熊市,你的資產會受到該有的保護。
- 如果是百分之百放在股市裡,你的資產最多可能會下滑四成,心理素質不夠的投資人可能就會被洗出場,永遠退出股市了。
- 如果是 70 vs 30 配置的投資人,資產可能只會下滑25~30% (也是不少,但是比較有機會撐下來)
搭配每年的「再平衡」,也就是把股債的配置再調整回 70:30,就是變相的「買低與賣高」,長久下來才能跟隨資本市場成長。
~ is-it-a-good-timing-to-all-in-bo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