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高調節台積電?

前一陣子跟朋友討論外資大賣台積電的新聞,我覺得這是個再平衡的好教材。

資產配置的再平衡

假設我們的總資金是 100 萬,採取傳統金融的股債比例 (60%股市,40%債券)進行投資,隨著時間過去、市場動盪或是你有了新資金要投入,都應該把它調整回60:40的比例。舉例來說, 2022 年初以來,股市下跌了 25%, 債券也下跌了 5%,你的資產配置會變成:

股市:60萬 * (1-25%) = 45萬

債券:40萬 * (1-5%) = 38萬

總資產從 100 萬變成 83 萬,股債比例變成 54 : 46,如果你要調整回原本的 60:40,作法有二:

  1. 賣掉部分的債券,買股票 (需要賣掉價值 4.8萬的債券,股票變成 49.8萬,債券變成33.2萬)
  2. 拿出新資金 (12 萬)去買股票 (股票變成 57 萬,債券仍然維持在 38 萬)

兩種作法都可以維持原本的資產配置比例。

同樣地,如果原本 100 萬的資產配置經歷了股市上漲,例如股市上漲 20%,債券也上漲了 5%:

股市:60萬 * (1+20%) = 72萬

債券:40萬 * (1+5%) = 42萬

總資產從 100 萬變成 114 萬,股債比例變成 63 : 37,如果你要調整回原本的 60:40,作法有:

  1. 賣掉部分的股票,買債券 (需要賣掉價值 3.6 萬的股票,股票變成 68.4 萬,債券變成45.6萬)
  2. 拿出新資金 (6 萬)去買債券 (股票維持在 72 萬,債券變成 48 萬)

兩種作法都可以回到原本的資產配置比例。

資產配置再平衡的目的是希望股票與債券的比例不會因為市場動盪而過度偏離原訂的計劃,但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低買高賣的策略。

再平衡的時機

通常在三種情況下會需要再平衡,一個是市場劇烈變動,可能是股市大漲或大跌導致資產配置的比例偏離了原先的設定。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股市漲跌超過二成,資產配置裡的股票偏離了 3~5%,所以並不是一有風吹草動就需要調整比例,教科書的建議是偏離 3% 或 5%才需要調整。因為某些資產具有”慣性”(處於上漲軌道的資產可能會持續上漲一陣子),所以”讓子彈多飛一會兒”之後再來調整可能是個不錯的作法 (同時也減少買與賣的交易成本)。

第二種情況是有新資金要投入時,購買比例已經偏低的資產,間接達到重新平衡資產配置的比重。例如第一個例子裡股票下跌,所以我們把新資金投入股票,將股債比例拉回60:40;第二個例子則是股票上漲造成債券比例偏低,所以我們把新資金投人債券,同樣可以拉回 60:40 的股債比。在累積資本的階段,用新資金來調整比例的情況比較常見,在接近退休的階段,賣出漲多的資產來調整比例的情況則比較頻繁。

第三種情況則是定期調整,可能是每半年或每一年執行一次,不論資產比例偏移多少,時間到了就調整回預定的比例也是一種常見的作法。

再平衡與賣台積電股票的關係

對外資來說,台積電幾乎等於台股的代名詞(至少代表了 40%),從 2019~2021 的三年裡,台股每年上漲 20%,累積的漲幅非常可觀。即使外資再怎麼看好台積電,該做的再平衡同樣不能少。對外資來說,可能是台股的佔比不能超過 15%,其他部分必須分配到韓股、陸股或是其他亞洲股市,當台股的漲幅超過其他地區時 ( 2021 年的情況特別明顯),賣掉漲幅高的部位,換到其他地區就是資產再平衡的一種表現。所以,即使看好台積電接下來幾年的發展,賣高去買低才是最符合資產配置的精神。因此,我不覺得外資是「講一套、做另一套」,這都是資產再平衡。(只不過剛好碰上外資拚命賣,台積電股價拚命跌,投資人心情不美麗而已)

1 Comment

  1. Mason Su

    原來如此,以前沒想過這個觀念
    賺得錢還是會拿去投資同樣的股市,而不會想要去平衡資產的配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