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爬山之後,除了積極尋找適合的登山路線之外(地點、強度、風景…),如何增進自己爬山的能力也是重點之一。從網路上聽到 KOL 推薦這本書,覺得可以提昇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所以讀了這本書,也做了一些筆記。這本書一共有六章,其中第五章講攀岩,第六章講高山攀爬的準備(4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不是我目前需要的知識,所以先略過。以下是我用三段話來簡述這本書的內容:
- 登山可以促進健康,因為登山是長時間的運動(從幾個小時到幾天),時間雖長卻不會感到無聊,強度看似不高卻對不同的肌群有基本的要求。扛著背包走在坡道上,緩慢前進的強度大約相當於平地上的快走或是慢跑,不論是獨自一人沈思或是與同伴聊天,搭配遠方優美的景色與大口吸進森林的芬多精,對身心靈的幫助非常大。
- 爬山可能有四種疲勞,分別是上山的疲勞、下山的疲勞、能量耗盡的疲勞與過熱引起的疲勞。針對這四種不同的疲勞,應該採用不同的訓練與對策。
- 登山體力的訓練非常重要,最好的訓練就是登山。如果沒有辦法常常登山,建議可以用「組合技」來訓練不同部位的肌肉,增進爬山所需的體力,例如上下樓梯、跑步、騎腳踏車與游泳等,搭配不同程度的球類運動也是個好方法。
作者花了相當大的篇幅介紹登山造成的疲勞與對策,也是本書的重點。
上山的疲勞
上山時會累積大量乳酸,讓人感覺精疲力盡,最大的原因是步伐太快了,理想的步伐是平地速度的一半。另一個辦法是用爬山時的心率來決定,目標心跳率不要超過(220-年齡)x 0.75,以一個 40 歲的人來說,爬山時的心跳不應該超過 135 次/分。所以慢慢走是減緩上山造成的疲勞最好的方法。
下山的疲勞
下山會對大腿股四頭肌造成壓力,雖然不會喘,但是意外常常發生在下山時,或者會在下山之後感到雙腿在發抖及肌肉疼痛,這就是肌肉損傷的訊號。
預防下山疲勞的方法:
- 提高步行技術:慢慢下山,要像貓一般輕巧
- 利用登山杖:將衝擊力從腳分散到雙手
- 減輕背包重量:輕量化
- 減輕自身的體重:減重
- 選擇平緩下山的路線
能量耗盡的疲勞
爬山會消耗大量的能量,燃燒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由於脂肪的燃燒需要借助碳水化合物來合成,所以要適時補充碳水化合物,否則會分解蛋白質(肌肉)。
- 解決辦法,每 1~1.5 小時要補充一點碳水化合物,不要空腹太久
- 在山上若感到疲累就該停下來休息,並攝取糖分(糖果或巧克力之類)
- 要吃多少?大約是所消耗能量的 1/3 ~ 1/2,因為身體會提供部分的脂肪當熱量。(所以爬山會瘦)
節省碳水化合物的方法
- 放慢步行速度,燃燒脂肪
- 練好體力與耐力,可以多燃燒脂肪,少燃燒碳水化合物
- 肝醣超補法:登山日的一星期前逐漸減少訓練量,最後一天只做輕度的訓練;飲食則從比賽前三天開始,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適合運動員,一般人不要嘗試)
過熱的疲勞
爬山所產生的熱量一部分會讓體溫上升,大部分則是散熱,排出體外,同時會帶走體內的水。所以要補水,也要補充電解質。
要準備多少水?八小時的爬山應該要準備 2 公升 (minimum),但不一定要全部都在行進間補充,可以在出發前或是抵達營地之後再補充,這樣可以少揹一點水。
- 喝冷水即可
- 每小時或每 30 分鐘喝一次水,不要一次喝大量水然後超過一個多小時都不喝水 (少量多餐)
- 找出喝不膩的飲料,例如水、果汁、茶、運動飲料都可
結論
- 登山的訓練必須要多元且切中要點 建議搭配跑步、騎腳踏車、游泳與爬樓梯來提升登山所需的體能
- 登山這項運動可以讓中年人參與,對年齡的要求不大,可以一直爬下去
- 為了健康而爬山,不要為了攻頂而爬山
~ what-you-need-to-know-before-hi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