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這篇文章有標題黨之嫌,原文是說 scrape by on $500k a year,照翻過來是勉強維持生計)
年收入 1500 萬 (以下皆用台幣為單位),在台灣應該是前 0.1% 的富裕家庭,就算在美國紐約也應該是中間偏上等級,怎麼會只能勉強糊口?這是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後的心得分享。
在美國,雙薪家庭的收入中位數大約是 200 萬,根據你的性別、年齡、種族跟居住地,這個數字的變化很大,其中居住地影響最大,在紐約或是舊金山這樣的大城市,收入中位數可能會翻倍到 400 萬。
哪些家庭可以年收 1500 萬?
根據作者的調查,還蠻多的
- 三十出頭的年輕夫妻,兩人都在法律事務所工作四年左右
- 商學院畢業後,在投資銀行工作幾年的年輕夫妻
- 管理顧問公司裡的35 歲項目經理,加上在大學教書的老公
- 實習幾年後自己開業的醫生 (夫妻倆都 35 歲)
- 46 歲的網路行銷總監加上 52 歲的警察局長老公
- 在 Google 工作八年的工程師,另一半在 Salesforce 工作
- …
很多是「師」字輩的醫師、律師、會計師,也有不少來自網路新貴,總之,不必是公司的高層或是上社會新聞版的富豪 (那些是年收破億),年收 1500 萬的家庭可能就在身邊。
年收 1500 萬為什麼只能勉強度日?
作者列出了年收 1500 萬的家庭支出明細,我把它翻成了中文,還蠻有趣的。以下的分析基於夫妻倆每年各賺 750 萬,四人的小家庭,小孩應該在小學階段 ,有一間在紐約價值 4500 萬的普通公寓。

原文做了蠻多精彩的分析,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我在這裡用台灣的狀況做一些分析。
稅 (Things as certain as death and taxes)
- 所得稅:美國有聯邦稅跟州稅,也有累進稅率,所以 40% 的所得稅很合理。 在台灣,所得在 750 萬左右的高所得族群 (相當於美國紐約的 1500 萬),所得稅的有效稅率大概在 20~30%,低了不少。(台灣稅務的最大問題是買賣股票跟房地產不課資本利得稅)
- 房屋稅:同樣是 4500 萬的房子,美國要繳的稅大概是台灣的十倍,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房價永遠在高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免稅的 401K 退休金:台灣的勞退自提也是免稅,雖然只有薪資的 6%可以提到退休金裡,但是免去 40% 的稅,還是不無小補。希望台灣政府能進一步開放退休金可以自選標的,應該會有更多人加入勞退自提,幫自己存退休金。
保險
- 一年 15 萬的人壽保險,考量到孩子還小,夫婦倆每年 15 萬的保險相當合理
- 一年 7.5 萬的房屋保險,美國的規定,有房貸就一定要保險
- 一年 7.5 萬的汽車保險,同樣是開車的必需品 (但有可能可以稍微低一些)
食衣住行育樂
- 一家四口一年的食物花費近 70 萬,平均一個月 5.8 萬,考量夫婦倆都在工作,生活在紐約,沒有時間自己做飯,應該可以接受?(在台北,我們大部分自己做飯,一個月也要 1.5~2 萬)
- 一家四口一年的衣服花費 28.5 萬,這我就比較不懂了…也許美國人每個月都要買新衣服?
- 房貸+維修,一年需要將近 200 萬,對一間價值 4500 萬的房子來說,還在合理的範圍內 (美國大部分是 20 年房貸)
- 養兩台車 (車貸+汽油+各種雜支),一年要 30 幾萬,可以理解,但是生活在紐約,地鐵跟計程車應該相對便宜與可行。
- 一年度假三次花費 54 萬,這並不是到歐洲的豪華旅遊,而是在美國本土的駕車自由行,平均一次約一星期,花費約 18 萬,應該算中間偏上的度假。
- 小朋友的托育及各類課後教育,這部分一年需要 162 萬,比台灣要高出一大截。但是美國是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不只是大人在工作場合競爭激烈,小朋友在學習階段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像中國大陸的學區房跟奧數,這部分的花費通常省不下來。
其他
- 夫妻倆一年 96 萬的學貸,在美國揹學貸是很常見的事,如果你唸的是商學院或法學院,揹個 10~20 年的學貸是常態。
- 慈善,除了信教可能需要捐贈之外,身為校友也要參與學校活動並且贊助,這不只是對學校系統的支持,更可能是對下一代的投資,讓自己的兒女有機會進到同一間學校裡。
- 其他的其他,人生總難免有各種意外。
- 這個清單裡沒有算到醫療保險的支出,應該是夫妻倆的公司的福利之一,不然這也會是很大的一筆支出。
最後,每年可以存下 22 萬,如果沒有什麼意外,可以進行投資。
結論
平心而論,很多的支出項目其實是變相的投資,例如 401k 退休金,例如房貸 (之後可以把房子賣掉,到郊區去過退休生活),例如人壽保險,甚至是對小孩的未來進行的投資。只是,這些都是每年必須支付出去的現金流,真正能留下來做個人退休金規劃的資產並不多,才會有文章標題所說的,只能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
有個研究是這麼說的,對所有人做調查,你需要多少的薪資才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不錯,所有人的回答幾乎都是目前薪資的兩倍,不論你是月入三萬還是三十萬,你都會覺得薪資加倍之後,才會有閒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並且開始存錢做投資。但毫無意外的,收入增加之後,各項支出也開始增加,有些是不可承受之重,例如所得稅;有些則是跟同階層比較的結果 (他能開 BMW,為什麼我不能開;他能每年去日本玩,我為什麼不能…)。我們生活在一個老鼠賽跑的迴圈中,如果不能適時地停下來,甚至是跳出來自我審視一下,最後的下場可想而知。
慈善真的有點高估,
美國應該也是累進制稅率
比較的奢侈的勉強餬口
优秀的城市,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