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式投資的這幾年,常常會被問到幾個問題
「0050 都漲這麼高了,為什麼不獲利了結?」
「落袋為安,等股票回檔再低接不就可以賺價差嗎?」
「股價上上下下,如果不賣,會不會只是紙上富貴一場?」
的確,看到股價起起伏伏,聽到幾個投資朋友多空都大賺,相信很難忍得住,我也不例外。所以,我有一套克服人性的方法,或者說是哄騙自己的方法。
約翰柏格是 Vanguard 的創辦人,一生致力於推廣低成本的被動式投資,說他是被動投資之父一點都不誇張。但是,他的兒子卻創立了主動式投資的基金,而柏格也投入了資金支持自己的兒子。他是這麼說的:理性告訴他應該要採用低成本的被動式投資,但是,投資不只是追求理性,還要合理,作為一個父親,支持自己的兒子就是一種合理的作法,即使它不完全理性。
想要獲利了結或者低買高賣,就是一種不理性但合理的作法。不理性是因為擇時進出股市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沒有人能夠長期猜到高點或低點;但是滿足人性卻是相當合理的一件事。
我的作法是撥出一小部分的資金,可能百分之一,可能更低,用來主動投資。如果覺得股票跌得夠低了,就進去”撿便宜”,等到漲高了,就賣掉追求”落袋為安”,滿足我的人性需求。最差的狀況是這筆資金全部賠光光,雖然心痛但是對整體的資產影響不大,因為絕大部份的資產會被這種作法給「保護」了。這樣的主動投資績效如何呢?很坦白地說,完全比不上被動式投資。不過,藉由這種必要之惡,我可以安穩地持有各式 ETF 十幾年不動如山,看似不理性,卻非常合理。
類似的作法還可以在其他地方看到。例如,投資理論告訴我們要分散投資,最好要投資國外的公司來分擔風險,同時可以帶來比較好的報酬。但是,國外的公司遠在天邊,不如投資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司來得安心,這就是合理的作法。還有,面對投資標的時要保持客觀,不要因為喜歡一家公司的產品而去投資該公司,這是理性的建議;只是,當遇到股價下跌時,喜歡一間公司的信念會讓你比較願意長期持有,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總之,投資很簡單也很難,它比較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
所以,下次看到有人用大筆資金殺進殺出時,要保持敬意,那可能只是他資產的萬分之一而已。
我一直覺得,投資是認識自己的方式,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對於大筆進出的人,我是真的懷著敬意的。。。。。
投資的確可以好好地認識自己
特別是在大漲大跌的時候
我最近真的亏深了(无论是定投的基金还是股票),我想问问最近是不是比较适合提高定投的频率(前段时间 我调整为一个月定投一次,大概十只基金的样子)?例如一周一次?
有錢的人才有本錢虧…
如果是我,不會更改定投的頻率,堅持既有的策略是最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