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小常識

登山小常識

開始爬山之後 (嚴格的說是應該健行),愛上了漫步在山林裡的感覺,為了”安全地”爬更多的山,我努力鍛鍊體能,也學到各種登山小常識,讓爬山這件事情充滿更多樂趣。

台灣的山,不只有百岳,還有小百岳跟各式的郊山;甚至,在不同的季節跟氣候條件下,同一座山的難度可以相差好幾倍。所以,有前輩推出耗力指數供新手參考,讓我們在面對一座陌生的山時,可以衡量它的難度。對新手而言,也有幾個方法可以提昇小山和郊山的難度,讓我們在可控的環境下,增加自己的實力。


前言

今天四月開始接觸爬山,挑戰的路線是台北大縱走第一段,從關渡捷運站走到陽明山二子坪。健行筆記裡的里程是 11 公里,爬升 800 公尺,需要七個半小時,印象中從來沒有去爬過這種距離;還好,我們只花了四個小時,算是輕鬆寫意地完成了這個挑戰,而且我愛上了走在山林裡的感覺。之後,我開始上網瀏覽別人的爬山經驗,搭配健行筆記 app 、離線地圖與別人的 gpx 軌跡,陸續完成了台北大縱走七段路程,接下來開始想要挑戰一些中級山和百岳。

山的等級

在看了無數Youtube 視頻和前輩的文章之後 (這篇筆記是登山前該拜讀的神作,強烈推薦),對登山這件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前印象中的百岳是台灣高於 3,000 公尺的山頭,這理解不能算錯,但是,高於 3,000 公尺的山頭有 260 幾座,這一百座高山是如何選出來的呢?除了最基本的高度之外,要有三角點,要在地圖上有山名,更要有「奇、險、峻、秀」這些主觀的判斷,難怪這麼多人熱衷於收集百岳;不過,攀爬百岳只是個里程碑,而且是入門款而已,後面還有難度更高的路線跟挑戰,專門給神人使用,我等蕞爾小民只能跪拜。

平平都是百岳,難度卻是大大不同,基本上可以先用一般季節雪季劃一條線;雪季的難度太大,不是一般人可以挑戰的等級,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所以我們了解一般季節的百岳就好。一般季節的百岳可以分為 A、B、C與 C+等級 (A 級最簡單),我爬過的玉山、嘉明湖和合歡群峰都屬於最簡單的入門 A 級 (大部分的商業團都是走這一等級),而我想去的大霸與小霸尖山則屬於 B 等級,一些聽都沒聽過的山 (xx 橫斷、聖稜線縱走…) 則是 C 或 C+ 等級 (可以參考官方版百岳分級表)。想要挑戰 C/C+ 等級的怪,必須先爬過 B 等級;想要打 B 級怪,則需要有 A 級怪的經驗… 我上一次認真地爬百岳應該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青春一去不回啊~),再加上久坐辦公室,身體機能都已退化,所以… 最好從小山開始爬起。

就算是小山也有分等級:

  • 3000 公尺以上是高山,例如玉山、雪山
  • 1500~3000 公尺是中級山,例如松羅湖和大部分的谷關七雄
  • 1500 公尺以下是郊山,例如我家旁邊的金面山與台北最高峰七星山 (海拔 1120 公尺)

(台北市附近的山都是郊山,原來平常爬的都是小囉嘍等級的小怪…)

登山小常識 – 耗力指數

小怪打多了,總會想要挑戰一下小魔王,但又怕自不量力,怎麼辦呢?(特別是一連串的山難事件頻頻登上新聞版面,例如和碩前副總墜崖,或是某某檢察官罹難等等…) 最簡單且基本的做法就是多學、多看、多練習,所以我學到了一些判斷難度的基本知識,藉此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挑戰這座山。原則上,爬山的難度由「距離」及「總爬升高度」這兩個維度決定(前提是天氣晴朗,下雨就不要出去為難自己了)。

  • 初階:總爬升高度在 500 公尺以下
  • 中階:總爬升高度在 500~1000 公尺
  • 高階:總爬升高度在 1000~2000 公尺
  • 鬼神:總爬升高度在 2000 公尺以上+地形複雜難走

(台北大縱走七條路線大約一半是初階,另一半是中階。)

如果是一天以內完成的路線(俗稱單攻),可以把距離的因素考慮進來,算出一個耗力指數

耗力指數 = 距離 (公里) + 總爬升高度 (公尺) / 100

下面是我查到的耗力指數表格 (入門版)

名稱距離 (km)總爬升(m)耗力指數
郡大山9.3562815.63
羊頭山7.13112418.37
陽明山東西大縱走21.56166838.24
玉山主峰24.48157140.19
桃山、喀拉業18.63198638.24
一日四秀25.48298155.29
南湖大山37.27357873.05

前兩個月才去爬完陽明山東西大縱走,花了九個多小時,因此非常有感(累到爆… 隔天直接鐵腿),我大概率可以完成耗力指數 38 的單攻。可是,如果現在要我去挑戰單攻玉山主峰,雖然難度沒有差很多 (38 vs 40),但可能會很困難,因為還要考慮高山因素 (三千公尺以上溫度較低、氣壓較低而且容易有高山症) 和一開始大約四個小時的夜爬。所以,前輩都建議至少要多練一個等級再來,例如耗力指數是 40,但你要能夠完成 50~60 的難度再來挑戰,為自己保留一點彈性跟可能的意外空間。

兩個方法提昇小山的難度

如果不能直接去挑戰單攻玉山或武陵四秀,又想要在已完成的路線裡有一些變化,可以怎麼做呢?萬能的 Google 給了我一些答案。第一個方法是採用「組合技」,把一些山頭和步道串連起來。兩個星期前,我在內湖的山上完成了「雙心縱走」就是用這個辦法,它把內湖的幾個知名郊山步道串在了一起,例如碧山、大崙頭尾山、金面山等等,總里程達到 16.27 公里,總爬升高度是 943 公尺,耗力指數是 25.7,算是有做到必要的訓練。(我實際上走了 17.6 公里,因為在山上有一點迷路,所以,下載離線地圖和為自己保留一點彈性非常重要。)

另一種方法是「刷副本」:今年以來,七星山應該爬了不下五次,但每次都是攻頂之後就下山準備回家。有一天在網路上看到「三進三出七星山」,發現可以用來當作登高山前的訓練,覺得蠻有趣的,所以我也做了同樣的事。從苗圃登山口直攻七星山主峰,經七星山東峰下冷水坑,再從冷水坑原路上東峰及七星山,但改由小油坑下山,最後再從小油坑原路上山,攻頂七星山之後從一開始的苗圃登山口登出,里程是 11.27 公里,總爬升高度是 1362 公尺,耗力指數是24.89。神人用了兩個半小時就完成了,而我花了五個多小時…只能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過山永遠都在,練好了可以再來挑戰。

登山小常識
提昇小山的難度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可以參考: 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