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的計算有一套理論,也有4% 提領法則可以推算,但是普羅大眾的心中是如何看待退休金呢?他們為此準備了多少?不同年齡的族群之間又有什麼差異呢?美國的一項最新調查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美國的最新調查

根據一項最新的調查,美國人認為需要 127 萬鎂才能退休 (去年的調查是 125 萬鎂),而且各年齡層有不同的預期;其中,五十歲左右的族群認為退休金需要多準備一些,高達 160 萬鎂,可能是上有高堂、下有妻房的三明治壓力感特別嚴重的緣故。
到了六十或七十歲之後,有些人已經真正退休了;可能是發現退休後的支出沒有年輕時想像得多,也可能是賺錢的黃金期已過,沒辦法再賺更多的錢,只好退而求其次向下修正自己的預期;總之,這個年齡層的屆齡退休者大幅修正了自己的退休金預期 (不再需要 100 萬鎂)。
台灣也有類似的調查,不過似乎沒有按年齡分得這麼細,也缺少長時間的追蹤比較;平均而言,台灣民眾認為需要準備 800~1000 萬元才能安心退休。
ps. 相關的調查裡都沒有提到房地產,不確定以上的退休金數字有沒有包含退休後的居住成本,但從這些數字判斷,我認為沒並沒包含居住費用,如果你沒有自住宅,以上的數字應該需要大幅向上修正。
準備不夠充份
上圖的藍色長條圖是預期的退休金,右邊的黃色長條圖則是目前已經累積的退休金。你不必精確的計算就可以知道,所有年齡層的退休金準備非常不足,缺口都很大。(20~50 歲的準備率大約是 5%,60~70 歲則小幅提高到 12%)
客觀來說,退休金缺口如此之大的原因很多:
- 想要 vs 需要:很少有人真正退休過,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退休金是多少,所以寧可高估
- 媒體或金融業者的刻意操作,讓民眾有焦慮感,你才會把錢從銀行轉移到「高報酬」的基金或股票裡
- 其他隱性資產沒有被計算進來,例如房地產、勞保、勞退等等
儘管退休金缺口有可能被高估,但差距如此之大仍然讓人觸目驚心。20~30 歲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不容易累積資產可以理解,但 40~50 歲的職場黃金期也沒有大幅增加自己的退休資產就很令人擔心了。我很難想像到了 60~70 歲,退休金只有預期的 10~20% 是什麼感覺。
台灣的儲蓄率比美國稍微好一些,但退休準備的達陣程度也在五成以下
ps.有趣的是,很多人都意識到退休金準備不足,但只有不到三成的人開始做準備,一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概念嗎?
其他有趣的問題
你覺得要工作到幾歲才能退休?
- 2021 年的調查:62.6 歲
- 2022 年的調查:64 歲
- 2023 年的調查:65 歲
逐年上升的預計退休年齡,可能是現實需要使然,也可能是工作變得有趣讓人不再想要逃離職場。
退休後最擔心的問題分別是:
- 健康情況不佳 (44%)
- 晚年存款耗盡 (43%)
- 無聊的退休生活 (31%)
如果你還在工作,可以預先做好準備,努力鍛鍊身體,不必等到退休再來擔心健康問題;另外,即早培養一個(或多個)興趣,可以讓你的退休生活多彩多姿。
美國人有 social security,跟台灣的勞保有點類似,但是有 42% 的美國人擔心退休時 social security 已經破產,無法提供任何退休支援;勞保也同樣有破產問題,這一代的年輕人可能繳得更多卻領得更少。我的退休規劃裡就把勞保當做已經破產,領不到是正常,如果能領到任何一丁點就當作是中了樂透。
最後,有三成的人認為自己可以活到一百歲 (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活到 90 歲),面對超長的人類壽命,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多數人都還有四十年以上的時間累積自己的資產,只要善用複利法則,晚年的退休生活應該不虞匱乏;憂的是如果沒有妥善的規劃,再長的壽命也只是將不幸延長而已。
結論
面對龐大的退休金缺口,除了指出問題之外,似乎應該談談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但我最後還是把那段文字刪去了,因為準備工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不同年齡層的解決方法不盡相同,每個人的狀況也都獨一無二。再者,所有的解決方法都是違反人性的,例如多賺一點、少花一些、延長退休的年紀等等。(部落格裡有一些文章可以參考)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可以參考: 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