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有提到要定期清空收件匣(最好是每天),所謂清空不代表你要完成所有收集到的工作,而是要識別你收集到的每樣東西,確定它是什麼,它代表什麼以及它需要你採取什麼行動。如果是無法行動的事項,你可以選擇丟到垃圾桶、歸檔、或是放到 Someday 清單裡,日後有空閒或是想法更成熟時再拿出來檢視;如果是可以行動的事項,我們該如何執行呢?
擬出「下一步行動」
以前在我的清單中會有這樣的待辦事項:
- 下午兩點開會
- 做下星期報告用的 powerpoint
- 下週某某人慶生
做為一個提醒事項(reminder),這樣的清單可能足夠,但是當我打開待辦事項,想要完成這些事情時,我不知道道自己要做什麼,因為它們沒有明確定義出「下一步行動」。 以開會為例,我是要主持這個會議?還是要發出會議邀請?我需要事前做些什麼準備?還是要做會議紀錄?又或者,我只是列席參加,沒空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出席? 以做 powerpoint 為例,報告的主題是什麼?對象是誰?相關的資料是否已經準備齊全?我已經打了草稿還是要從一張白紙寫起?有沒有類似的模板可以參考?報告初稿若是完成,要寄給誰 review? 再以慶生為例,是要買蛋糕?還是要外出聚餐?有沒有約好聚會的人?有沒有事先訂位?需不需要準備禮物?卡片準備了嗎?預算是多少…
總之,一個不清不楚的待辦事項只是幫你記住了有這麼一件事,至於你要做什麼,什麼時間做,怎麼做,跟誰一起協作,還需要進一步地定義(代表尚未識別清楚);所以,下一步行動必須是可執行的具體行動,最好能夠有 who, when and what,在某個時間點,誰應該完成什麼事 (通常是自己)。例如:
- 下午兩點開會,寄開會通知給 x, y z
- 上午前跟財務部要今年以來的業績資料以準備下星期報告
- 今天以前,打電話邀請 x, y, z 參加下星期的慶生會
書中有幾個重點我覺得非常實用:
- 如果不超過兩分鐘,立刻行動;與其把一件小事放到行事曆或是再放回待辦清單,不如立刻把它處理掉,緩解你心中的壓力。例如打電話,30 秒就能解決就立刻行動吧;如果有一封email 需要你讀一分鐘後決定同意或不同意,現在就把它讀完並且回覆;如果一件事根本不值得你花時間去完成,花個一秒鐘把它刪去。
- 要有預期結果:很多時候有些事情做了但並不到位,我們必須再進一步跟進,或花時間再做一次溝通,導致一個待辦事項拖了很久還無法完成,或花了幾倍的精力才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在擬定下一步行動時,我們最好設定預期結果。例如,邀請朋友來參加慶生會時,要約定何時之前一定要回覆 yes/no;跟財務部要資料時,要清楚告知需要的時間段 (今年以來),必須包含的資料內容,以及檔案格式等等;有了明確的預期結果,才能判斷這件事情是否可執行以及是否已完成。
- 設定專案:有些事情無法一步到位或者需要與他人協作才可以完成,這時應該把這樣的工作設定為專案,在專案裡可以有小項目或是許多項小任務。例如慶生,可以分成場地安排、活動規劃、禮物卡片準備…
每週回顧與檢討
實行 GTD 工作流程的目的,並不是讓你的大腦偷懶,
而是要釋放壓力,充份利用大腦的資源,讓它工作得更加優雅、更有效率、更具創造性。
一套好的系統並不是設定完成,上線之後就會自行運作,永遠不需要修改。相反地,我們必須定時且不間斷地監視它的運行狀態,視情況重新調整跟維修,才能確保它能正確且正常地運轉。每週回顧與檢討就是為了再次清空大腦並為未來幾周確定方向,設定優先順序與決定需要採取的行動。
我會在每個週日晚上回顧這一週的日誌:
- 原先設定的目標是否有如期完成?如果有,很好,替自己按個讚,順便看看是否可以把標準再提高?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可能是這週有突發狀況,或者原本設定的目標與任務已經不再重要,我可以隨時把它移除,順便提醒自己要設定合理的目標與計劃。
- 我離自己訂定的年度目標(或人生目標) 是更近了一些?還是更遠了一些?為什麼? 我要做什麼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 檢視 Someday/Maybe 清單,有沒有哪些事項變更有趣或更有價值?如果有,可以把它移動到專案清單中;如果沒有,本週有沒有新奇有趣的東西可以加入這個清單?
- 本週有沒有學習新的東西?有沒有新鮮、精采、有創意或引人入勝的想法值得跟別人分享?
- …
很多時間管理的書會提到如何決定做事的優先順序,通常是以緊急與重要與否分成四個象限(詳見”與成功有約這本書”),但我更喜歡書中提到的幾個方法:
- 不超過兩分鐘的事現在就做,上面提過了
- 問問你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通常就是決定其重要與否)
- 從工作與生活的六個層次來檢視你的優先順序
- 第五層:人生目標與原則
- 第四層:願景與長期展望
- 第三層:年度目標
- 第二層:關注與責任的範圍
- 第一層:現行專案
- 地面層:目前的行動
不一定要自上而下定義每一層的內容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與願景何在),自下而上也可以,有時清空完自己的大腦之後,你會有時間與精力去思考更高層的目標;又或者,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可以知道你真正在意的東西,從而定義你的人生。
結論
生活中只存在兩種難題:
(1) 你知道你想要達到的目標,但你不知道如何達成它;
(2) 你不知道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明確知道你想要去的方向,卻不知道如何完成,這本書提供的方法對你一定有幫助。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我就是這樣的狀態),先把手邊的工作理清,再把大腦清空,也許你會找到自己的目標。
第二大腦或是數位大腦只是起點 (但很重要),接下來的整理、回顧與執行才是關鍵。每一個被捕捉到的想法、概念、記錄… 都必須被處理,而且列出下一步行動,列出 who, when, what 的細節,才能被確實執行;同時,我們要清楚定義結果為何,才能決定每一個步驟是否都已被正確執行。
從這本書,我發現專案的重要性,它上承人生的目標與願景,下啟各項每日任務;有了專案的概念,你才能確保每日任務都能朝向你的目標前進,而不是原地踏步。
最後,一個好的想法或概念還必須搭配好的工具,我在使用 Notion 做為我的子彈筆記本、日誌、任務中心、學習中心、目標執行中心… 之後,一切開始井井有條,不會忘東忘西,也比較清楚自己為何而戰,(可以捕捉所有的想法,而且充滿行動力) 有機會再來分享我的 notion 使用心得。
~ a-review-of-getting-things-don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