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 – 讀書心得

最近看完了「翦商」這本巨著,一本描述殷商興衰與周朝取而代之的歷史,內容有點硬,但觀點很獨特,顛覆了我對歷史的認知,但是應該有很多人不相信或不喜歡它的論點 (後面會提到)。

商代殘忍的習俗

作者用一場殘忍的「人祭」重塑了我們對商朝的認知。

我聽說過殉葬 (以活人作為死者殉葬品的習俗),但沒聽過人祭;隱隱約約只記得河伯娶親的故事,就是把活生生的新娘送到洶湧的河水裡去安撫河神,祈求風調雨順、無風無災無水患的故事。但是本書所描寫的人祭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我實在不忍描寫過於殘忍的情節,你只需要知道活生生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曾被當作祭品送給上天,而且「人牲」嚎啕得愈大聲,代表獻祭的誠意愈大,所以現場不只鮮血淋灕,可能更像屠宰場,只不過被宰的不是豬牛羊… (而且就像我們祭祖完之後可以跟祖先一起食用祭品,古代的商朝人也會…)

這是不是萬惡的商紂王才幹得出來的勾當?畢竟,跟紂王相關的成語沒有一句好話,例如助紂為虐、酒池肉林、靡靡之音、沈湎酒色、獨夫民賊等等。紂王的確幹過上面這些事,但他並不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商王,可能也不是最誇張的;因為,人祭就是商朝的宗教習俗,愈是高層 (例如帝王),愈需要搞盛大的人祭。

中國的歷史常常是取得勝利的朝代為前朝作史,為了正當性及政權的合法性,許多歷史常常被纂改,紂王的暴虐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他也的確很壞是真的)

又,為什麼我們可以知道得比古人(例如司馬遷) 還要多?這是因為考古學的發達,許多前人不知道或理解錯誤的事情,都可以透過考古學得到驗證或糾錯

人祭所需要的「人牲」從何而來呢?最明顯的來源是戰爭俘虜而來的奴隸,在打仗的過程中俘虜了敵人之後,他們的生命基本上不再屬於自己,所以被用來祭祀不會有人抗議或覺得不妥。

周部落的起源

早期的商朝不斷擴張領土,藉由強大的青銅武器征服了許多不聽話的部落,所以人牲不虞匱乏;但是在國家逐漸成熟之後,各式的戰爭愈來愈少,但人牲可不能少,甚至還要擴大舉辦祭典來撐場面,這時的商王朝開始”外包”這項工作,請周邊的諸候國進貢各式人牲,位在商王朝西邊的周部落 (後來的周王朝) 就成了這項工作的最佳代言人 (因為西邊有許多相對落後的羌族部落)。

當時的周昌(後來的周文王)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商朝抓俘虜,然後進貢到首都去當祭品。但是抓俘虜這種事不是撒網捕魚或是收成農作物,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再加上周昌對占卜有一點研究,所以他時常在他的小本本裡紀錄怎樣可以找到俘虜,抓到他們。易經中常常出現「孚」這個字,其實就是俘虜 (名詞)或者抓俘虜(動詞)。

孚的象形字就是用一個網子從上方把一個男子套住,抓起來

  • 易經的多個爻辭中都有「有孚」,就是占卜的結果是有俘虜,所以是吉卦
  • 大壯卦的九三爻「小人用壯、君子用罔」,就是說在抓羌人時,對普通人用暴力就行,對貴族則一定要用網子抓,這是因為沒受傷的貴族更珍貴,可以獲得更多商王的獎賞。

周文王的小本本

周昌的小本本裡還紀錄了許多自身的經歷,例如他被關在牢裡三年的見聞;但最重要的,還是他決心要滅商 (書名翦商的由來) 的心路歷程。要知道,當時的商朝對周邊的部落來說有如天神般的存在,而且商王也自稱能與上帝溝通 (天上的神,不是耶穌基督那個上帝),那時想要滅掉如日中天的商朝,可能比現在想打敗美國還要困難,而且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周昌在小本本裡只能用各種隱晦的字語來描述或占卜翦商這件大事。

想像一下,假設現在的政策不允許買賣股票或者討論投資的事,而我又想留一些蜘絲馬跡給其他人,我可能會寫下「武陵,拜且厚」這種後人看不懂的敘述。如果我的文字被留傳到後世,許多有名的學者專家傾其一生來研究我的文字,可能會發展成一套神祕的學問 (其實我只是想寫 0050 可以買進並持有, buy and hold)。

是的,周昌的小本本就是流傳到後世的易經 (正如一開始說的,很多人不相信或不喜歡這樣的說法)。

總之,周朝滅掉了商朝,而周公為了消除人祭的習俗,徹底銷毀了商朝的有關文獻和檔案,改寫了歷史,把歷代商王的種種惡行都歸紂王一人 (都是因為他變態,其他的商王還是不錯的);人祭這習俗不僅不能提,連批評也不行;事實證明周公的作為非常成功,成功到沒有人知道他做了這件事。

走過必留下痕跡。周公銷毀了各式檔案,卻不敢動他父親的著作 (易經),只能用加註的方式消除大家的疑慮。而在商朝滅亡五百年後,周公自己的封國魯國出了一位高級官員,在整理歷史文獻的時候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他還去了一趟宋國 (商人的後代)進一步調查,回來之後開始對易經產生強烈興趣… 這個人就是孔子。

孔子大致了解情況後,他只能保密,否則就辜負了周公的用心良苦,但在論語裡留下了一些線索,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紂王並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壞)。


盡信書,不如無書

你不必相信作者在書中所講的每一件事 (有些事因為年代久遠,他自己也不確定),但從已出土的文物可以將許多消失的環節慢慢補上,日拱一卒,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會愈來愈清楚。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